《寻迹古中国》:最早的玉器在何处?

《寻迹古中国》,翟德芳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1月版。

小南山是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的一座高百米的孤立的马鞍形小山,这里发现了目前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流域最早的亦是最重要的多时期古代遗址。进一步介绍,这一处遗址还是目前我国最东端、又是纬度最高的一处最早的远古遗址。说最东,它地处东经134度1分16秒,再往东就是中俄界河乌苏里江了;说最北,它的纬度是北纬46度47分13秒,比有名的昂昂溪遗址还要偏北1度;说最早,这里发现的陶片,最早的可以早到13000年以前。所以说,这个饶河县城边上的小山可是有着太大的意义了。

小南山遗址最早发现于1958年。自1971年开始,黑龙江的考古工作者便在此开展小规模的考古工作,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但当时对其的认识不到位,以为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的地方。

1980年,小南山遗址有了新的发现。当年,位于小南山西南山根的造船厂施工时,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和两颗动物臼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的专业研究人员在黏土夹砾石的地层中,找到了旧石器和猛犸象骨器。经碳14测定法测定,猛犸象生活在距今13000±460年。

此后的1991年又在这里发现了墓葬。墓中出土有玉器、石器、牙坠饰等随葬品。从2015年开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饶河县文物管理所连续在此展开发掘,取得了黑龙江流域考古研究的历史性突破。目前已确认该遗址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长达15000余年,同时在这里还发现了东亚地区最早的玉器。

《和田玉传奇》(2017)剧照。

2019年10月7日,小南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5月,小南山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小南山出土了什么?

迄今为止,小南山遗址总揭露面积1600平方米,已确认存在五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一期遗存发现5000余件打制石器和珍贵的早期陶片。石制品以两面器和大量石片为主。陶片火候较低,夹砂,内外有压印草痕。遗存的年代为距今约17000—13000年,与1980年在小南山南端发现的猛犸象牙齿同时。

第二期遗存以50余座土坑竖穴墓为代表。墓葬的墓坑大小不一,人骨保存不佳,随葬有石、玉、陶器。墓葬上方均有封土积石,其积石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南部以单体封石为主,即每座墓葬各有自己的积石封墓;北部则以整体封石为特点,所有的墓葬都被压在同一石堆之下,仅直径5厘米以上的石块就有13000余个,最大者近200公斤,总重量达14吨多。此期的石器有筒形器、双面尖状器(矛)、端刮器、石叶及其制成的长镞、磨制的镞等;陶器主要为夹砂的罐和小杯类,表面黄褐色,内芯多为黑色,质地非常疏松,外表饰有斜向压印梳齿纹构成的条带,个别唇部也饰压印梳齿纹。从考古学文化特点出发,结合碳14测年数据,确定该期遗存的年代为距今约9200—8600年。

小南山出土的玉环。《寻迹古中国》插图。

第三期遗存是由10余座半地穴房址组成的村落。目前仅发掘房址1座,出土器物主要为平底筒形罐。陶器表面纹饰繁缛,以细密篦点纹为底,上加划涡旋纹。该期遗存的年代约为距今4700—4500年。

第四期和第五期遗存年代更晚,遗迹均为半地穴房址。从发掘的三座房址的出土器物看,第四期遗存以颈部饰折线纹的陶壶为代表;第五期遗存以素面陶壶为特征。这两期遗存的时代分别属于西周中期和西汉时期。其文化内涵在我国境内此前从未发现,小南山的发掘为这类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提供了资料。

小南山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提供了东亚地区系统用玉的最早证据。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玉器已有120余件,加上以往的发现,总数已超过200件。玉器的种类包括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构成了已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是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

小南山的意义在于何处?

小南山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距今约17000—13000年的早期陶器、距今9000年左右的大规模史前墓地和东亚地区最早的玉器。先说陶器。小南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为研究北方陶器产生提供了新证据。过去提到早期陶器,资料一般都是在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的中国地势第三阶梯的丘陵地区,包括江西万年仙人洞与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浦江上山、广西桂林甑皮岩等地,而今在极东极北的乌苏里江边也发现了13000年以前的陶器,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更新世末期乌苏里江流域人群活动的立体画面。

再说墓地。小南山第二期遗存距今9000年前后,时间上比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和大地湾文化还要稍早,但这里已经形成明确的墓地分区,并有不同的积石埋葬,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这个发现也是很重要的,表明僻居东北一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群,已经有了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的社会形态。

最后说玉器。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用玉高度发达的文化是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然而,这种用玉文化的源头在哪里?过去一般认为是源于北方地区早于红山文化的距今8000—7000年的兴隆洼-查海文化,而今,小南山的发现,不仅将用玉的年代上推了1000多年,且在地理位置上,又向北推进了1000多公里,从而颠覆了以往对玉器起源的认知。这里的砂绳切割制玉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可以说是在这里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而且,小南山遗址出土的饰物中,软玉占半数以上,玦、环、匕等重器比率更高,体现了小南山人对润泽的软玉的重视,赋予其巨大的象征性意味。距今9000年前,就有这样的社会意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寻迹古中国》插图。

小南山遗址的发掘成果,使我国在东北亚考古学研究方面有了可以同俄罗斯、日本对话的材料,结束了相关研究一直是国外的专利的状况。

据研究,小南山一期遗存陶器中的梳齿纹和器物口沿及上部饰纹的风格在乌苏里江上游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以及孔东文化中也有体现,但小南山陶器上的纹饰和构图更加简单;一期遗存中的双面尖状器是黑龙江下游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奥西波夫卡文化中最流行的器物,因此小南山遗址的早期遗存填补了奥西波夫卡文化和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及孔东文化之间的空白,代表了一支以往未被识别出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小南山二期遗存文化特征与俄罗斯境内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相同,这是在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具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此类文化遗迹,扩展了该文化分布的南界。

桂叶形石器,奥西波夫卡文化的典型器物。《寻迹古中国》插图。

在这个意义上,小南山遗址的发掘,对构建黑龙江下游乃至滨海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方面,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乌苏里江流域与三江汇合处历来被认为是古代肃慎的故地,而今这里是赫哲人的主要聚居地,但是在今天的研究中,恐怕不好将小南山的遗存简单地同这些民族比附,尤其是9000年前的遗存。它们的创造者是谁,还真是重大的学术问题。

本文选自《寻迹古中国》,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翟德芳

摘编/何也

编辑/王铭博

校对/陈荻雁

标题:《寻迹古中国》:最早的玉器在何处?

地址:http://www.panasonlo.com/dianshi/44341.html